当前位置: 木地板 >> 木地板市场 >> 游记之10访随园不遇bull
曾记,那年那月。十几位SAIFer相约苏州东山,跑步、游园、品阳澄湖闸蟹,整个周末过得悠闲惬意,可谓“一江秋色江南岸,十里恍然忘人间”。之后依依不舍乘高铁赴金陵参加江北新区举办的金融见面会,会后又匆匆赶至五台山,目的地:随园。
随园是袁枚的故居宅院,清代江南三大名园之一,当时可是雅人墨客云集之地。说起袁枚诸位可能会记起《所见》这首诗: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惭愧,我也只记得他这一首诗。百度百科对其的介绍是:「袁枚钱塘人,祖籍浙江慈溪,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、散文家」。我对他的了解更多一些,除却上述头衔外,袁枚还是一位文学批评家、美食家、成功的商人、旅行家,更是一位人间至孝,长寿到八十二岁。他中途辞官侍母,之后在园林设计、美食、生意场和远足旅游方面浸淫极深,为人好色、有品且取之有道,活得整个一洒脱自在。
闲言少叙,出了地铁我就按导航寻找五台山探访传说中的随园。话说此地原名百步坡,亦称五台山,江浙沪一带凡是有个高点的土堆都会称其为山,佘山如此,此处五台山亦不例外。我山前山后转遍除了一个随园大厦之外再未发现半点随园踪迹,连百度地图所指的“袁枚墓”也不知所终。拉住路边的老人询问,被告知“早没了”,泄气之际遂转身去寻袁枚广场,这个现代建筑本之前不在我的探访范围之内。
三岔路口果有一个小广场,靠近路边伫立着随园先生的铜像,看过介绍方知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辞并操刀塑成。铜像身后竟然是传说中的新加坡大众书局,推门便是淡淡的咖啡香气和淡雅的书卷陈设,其间有专门的靠墙条桌和双向方桌供爱书人就坐读书,还有一个移动屏风隔出来的单间,能容纳下五六个人私密小聚品茗,而屏风可立可撤又空间自如。书局内陈设优雅,桌明几净,氛围安静之中又飘袅着咖啡与茶香,是个消磨时光的好去处。
书局二层是个露台,由户外的螺旋楼梯可拾级而上,露台边上种满了四面一圈的月季,虽是深秋却仍有花苞微放。脚底铺设的是木地板,之后几张藤桌藤椅配着遮阳伞,自然地错落在那里。望眼望去,小广场的另一边是修葺整齐的草坪,小而精致,几棵树和两条汀步点缀其间,身处其中着实放松。
这次将随园作为造访地,另有一个重要原因:这园子原是曹雪芹祖上的园林,当年的曹家四代统管江宁织造,权倾富贵一时,曹雪芹在此出生并度过富渥的童年与少年时代。也有红学学者说随园就是大观园,那么宝玉的“衔玉而生、悟彻情缘、弃世出家”也就“发生”在这里。后来曹家败落,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接手此园并改名为“隋园”,清乾隆十三年,袁枚购得此园并更名为“随园”。
袁枚之后随园又几经易手历经尽沧桑,在经历太平天国、文革十年以及五台山体育场的修建之后,终于片瓦不存。“葛岭花开二月天,游人来往说神仙。老夫心与游人异,不羡神仙羡少年。”此情此景,也只能留在记忆与传说中了,一声叹息。
今日,访随园不遇,是为记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